魚腥草 勾踐復國的功臣
魚腥草遍布南方,只要陰濕處都很常見,入藥有清熱解毒、利尿消癰的作用。
我們吃魚腥草,就算最能保持原氣味的涼拌法,也要加一些調料,如醋、鹽、糖,講究些的還要拌上些香油、蒜末、淮揚干絲什么的。但擺在勾踐君臣面前的魚腥草,卻應該是不加任何調味的。
因為他們要的,原本就是魚腥草強烈的腥臭?!秴窃酱呵铩酚涊d,勾踐為吳王夫差嘗糞診病之后,嘴里一直有異味,也就是口臭;為了不讓大王尷尬,范蠡便命令左右侍者大臣都去采魚腥草吃——要臭大家一起臭,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嘛。
現(xiàn)在紹興還有蕺山,說便是當年勾踐君臣采食蕺菜——魚腥草的別名——的地方,山上至今還生有很多魚腥草。
以魚腥草亂味掩飾口臭的說法,不如另一個解釋更合理:勾踐采食魚腥草,是他不得不帶領臣民滿山遍野尋找可以果腹的東西。魚腥草,便是幫他們渡過難關的救命野菜代表。
勾踐被釋放回國后,越國連年遭災。最嚴峻的是,人口嚴重不足: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,越國戰(zhàn)敗之時余兵只剩了五千——不是有句老話,三千越甲可吞吳嘛。雖然越國不算很大,但方圓至少也有幾百里,那么一塊地盤上只剩下幾千青壯。遍野都是尸首,幸存的也大多是奄奄一息只吊著一口氣,觸目是衣衫襤褸皮包骨頭的老弱婦雛。如此且不提報仇復興,想保住性命就得逼著大家絞盡腦汁找吃的去。
身邊哪里還有比魚腥草更多生、更易尋、采了一茬只要一陣雨又出一茬的野草呢?據(jù)說魚腥草的別名“蕺菜”,就是“饑菜”——救饑之菜的文雅叫法。
作為古今中外忍辱負重的第一楷模勾踐,歸國后的那一番苦行是誰都得為之感動淚下的?!吧碜愿?,夫人自織;食不加肉,衣不重采;折節(jié)下賢人,厚遇賓客,振貧吊死,與百姓同其勞”,《史記》中這幾句話,應該沒有絲毫夸張。勾踐吃的應該是自己采的野菜,自己采的魚腥草。
也不僅僅是魚腥草吧,那段最困難的時期,勾踐簡直成了神農(nóng):民間傳說他采食野菜時多次中毒,有次竟然吃得連整個臉都腫了。
一位君主腫著臉耕田挖野菜,這種表率的震懾是極為強大的,越國也就更加有了凝聚力。終于, 大敗于夫差的22年后,勾踐達到了他這一生的巔峰。之后的越國給后世所有人的印象都是陰暗的,壓抑得簡直令人窒息。好像勾踐在滅了吳國后,多年采食野菜的毒性聚集在一起驟然發(fā)作了。
各國派來朝賀的使節(jié)輪流上前向勾踐敬酒。酒過三巡,殿上的滿朝文武越發(fā)歡暢。勾踐微微笑著,眼光卻越過眾人的頭頂望著殿門之外,他不自覺地舉起了雕花銀箸,隨意挑了一箸菜肴。但甫一入口,勾踐便失去了笑容,皺了皺眉頭,一臉冷峻。這一切,被范蠡看在眼里。他知道那是一箸魚腥草,侍者按照多年的習慣,在今天的宴會上也為越王供上了一份。范蠡忽然想起那個典故,紂王用了象牙筷,箕子便嘆息大王從此要開始豪奢淫佚了;那魚腥草可是上天賜給越國度過危機的功臣啊……
勾踐率領國人復了仇,并為越國留下了那么一種極其寶貴的不屈不撓的精神——至今紹興還被人稱為“報仇雪恨之鄉(xiāng)”。 |